黑眼圈重可能由睡眠不足、用眼过度、遗传因素、血液循环不良、色素沉着等原因引起。
长期熬夜或睡眠质量差会导致眼部皮肤血管扩张,血液淤积形成青黑色阴影。成年人每天需保证7-8小时深度睡眠,连续睡眠不足3天即可出现明显黑眼圈。改善睡眠习惯后,轻度黑眼圈通常2-3周可自行消退。
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会使眼周肌肉持续紧张,局部微循环受阻,代谢废物堆积引发色素沉积。建议每用眼1小时闭目休息5分钟,适当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学生和办公室工作者是高发人群,这类情况多伴随眼睛干涩、疲劳等症状。
先天性眼周皮肤较薄或皮下脂肪较少者,血管颜色更易透出形成茶褐色黑眼圈。这类情况多在青春期后显现,具有家族聚集性。日常需加强防晒,避免揉搓眼睛加重色素沉着。
贫血、鼻炎、内分泌失调等会导致眼周供氧不足,血红蛋白氧化形成紫青色眼圈。可能伴随头晕、鼻塞、月经紊乱等症状。建议有氧运动改善全身循环,鼻炎患者需及时治疗原发病。
紫外线照射、频繁摩擦、炎症后色素沉着会使眼周皮肤产生棕褐色斑块。常见于户外工作者或过敏性结膜炎患者。需使用温和的眼部卸妆产品,选择含维生素C的护肤品帮助淡化。
改善黑眼圈需针对性调整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睡眠并控制用眼时间,每日可进行5分钟眼周穴位按摩。饮食多摄入含铁食物如动物肝脏、菠菜,补充维生素K增强血管弹性。长期不消退或伴随水肿、疼痛的黑眼圈,建议到皮肤科或眼科排查肾脏疾病、过敏等潜在问题。外出时佩戴防紫外线墨镜,避免用力揉眼造成毛细血管破裂。
曹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