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避孕药的使用率占避孕药的2/3
每年寒暑假、春节、十一等长假,药店里都会有一种比平时多买的药,那就是紧急避孕药。买家主要是年轻女性和学生。
根据新浪4000多名女性的避孕认知调查,40%以上的女性每年使用一次以上的紧急避孕药;近13%的女性将其视为常规避孕方法。
根据某市场研究公司2004年医药零售市场口服避孕药的监测数据,紧急避孕药占所有避孕药销量的2/3,远远超过常规避孕药的使用。
紧急避孕药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人口增长高峰期
根据某知名制药企业应急避孕药的宣传资料,应急避孕药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发,主要是针对当时中国人口出生高峰期的特点和需求开发的。紧急避孕药的概念也随之而来"计划生育"中国消费者开始广泛认识政策的深入实施。
经过快速研发和试验,紧急避孕药在90年代末开始在中国市场上市仅用了一年时间。
根据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调查,97%的紧急避孕失败妇女在购买药物时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只有9%的药剂师知道紧急避孕药和一般口服避孕药有区别。
国内外关于紧急避孕药引起的不良反应的争论不断
紧急避孕药的主要成分一般是大量的孕酮,一次摄入的激素量相当于8天的常规短期口服避孕药。据了解,我国女性常用的紧急避孕药有左炔诺孕酮和米非司酮,但左炔诺孕酮是明确标注的非处方药。左炔诺孕酮作为一种强合成孕酮,每片含有0.75毫克孕激素,常规短效口服避孕药每片含有0毫克孕激素.125毫克。
大剂量充大剂量外来激素和孕酮容易引起女性激素紊乱、代谢系统紊乱、月经周期变化等相关症状。因此,建议每年使用三次以上的紧急避孕药,每月最多使用一次。
为此,世界卫生组织还在其编制的计划生育服务提供者手册中提示,紧急避孕药"不良反应"包括:月经比预期提前或延迟;服用后1-2天内少量不规则出血、恶心、呕吐、乳房疼痛、疲劳、头痛等。
然而,国内外专家多年来对紧急避孕药物的用药风险没有准确的结论。与宫外孕问题争论不休。
2010年,网上迅速转载了一篇题为《玉婷:要造多少宫外孕》的帖子。发帖人是妇产科实习生,声称3个月内接待30名宫外孕患者,其中19人服用玉婷。
世界各地不断监管紧急避孕药
据新华网报道,在美国,药店必须配备专业的药剂师和健康顾问;在购买药物之前,药剂师将首先了解女性的月经周期和性行为的发生时间,以初步评估她们是否怀孕;然后,他们将清楚地告知药物的潜在副作用。药物出售一周或三周后,药剂师将进行两次电话回访,以确定副作用和月经是否正常。
日本的药店甚至不允许出售,有需要的女性必须去医院。此外,当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在2007年将紧急避孕药从处方药改为非处方药时,也引起了很多争议。争议的结果是,只有在专业药剂师和健康顾问的指导下,才不需要处方。
在中国,2009年12月31日,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关于加强应急避孕药品监督管理的通知》(福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9]号。406)表示,为进一步实施福建省禁止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规定,防止应急避孕药品终止妊娠,确保妇女健康,加强应急避孕药品的监督管理。
根据通知,药品零售企业销售紧急避孕的米非司酮(10mg)非处方药时,客户应凭个人身份证购买。药店必须建立紧急避孕药销售台账,登记客户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药品销售品种和数量,以便相关部门核实。
无论如何讨论应急避孕药物的风险,国内外应急避孕药物的使用和市场监管都有一个基本共识,即必须在医生或药剂师的指导下使用,销售方法非常严格。同时,作为应急避孕产品,应急避孕药物不应成为广泛使用的主流避孕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