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严重可能引发晕厥、呕吐、影响生活质量,长期未干预可能继发子宫内膜异位症或盆腔炎症。严重痛经通常与原发性痛经、继发性痛经、子宫腺肌病、盆腔充血综合征、内分泌紊乱等因素有关。
原发性痛经多见于青春期女性,与前列腺素分泌过多导致子宫痉挛有关。表现为下腹坠胀绞痛,可能伴随头痛乏力。可通过热敷、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非甾体抗炎药缓解,必要时使用短效避孕药调节激素水平。
继发性痛经常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刺激神经,疼痛呈进行性加重。可能出现性交痛、排便痛等症状。需通过腹腔镜确诊,治疗药物包括地诺孕素片、戈舍瑞林缓释植入剂等,严重者需手术切除病灶。
子宫腺肌病会导致经期子宫剧烈收缩,疼痛放射至腰骶部,经量增多且周期延长。超声检查可见子宫肌层增厚,治疗选择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或米非司酮片,保守无效时需考虑子宫切除术。
盆腔静脉回流不畅引发慢性盆腔痛,经期加重并伴随肛门坠胀感。可通过盆底肌锻炼改善循环,药物常用迈之灵片、羟苯磺酸钙分散片等静脉活性药物,介入栓塞术适用于顽固性病例。
黄体功能不足或雌激素优势会加剧子宫敏感性,疼痛伴随乳房胀痛、情绪波动。建议检测性激素六项,使用屈螺酮炔雌醇片等复方避孕药调节周期,配合谷维素片改善植物神经功能。
长期严重痛经者应记录疼痛日记,避免经期剧烈运动和生冷饮食,适量补充镁剂和维生素B族有助于缓解痉挛。若疼痛影响日常活动或出现非经期疼痛,需及时进行妇科检查、超声或磁共振成像排除器质性疾病,避免延误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的治疗时机。日常保持会阴清洁,经期使用暖宫贴或艾灸关元穴可辅助改善症状。
杨铁生
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