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月经是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引起的生理现象,主要受激素调控、个体体质、情绪压力、营养状态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
月经周期由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精密调控。卵泡期雌激素促进子宫内膜增厚,排卵后黄体分泌孕激素维持内膜稳定性。若未受孕,黄体萎缩导致激素水平骤降,引发内膜脱落出血。激素紊乱可能导致周期异常,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常出现月经稀发。
遗传因素决定初潮年龄和经期特征,部分女性天生子宫位置前倾或后屈可能影响经血排出效率。体质虚弱者易出现经期乏力,而子宫内膜较厚者通常经量偏多。中医理论中阳虚体质常见经血色淡,阴虚体质则多见经血黏稠。
长期焦虑会抑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导致排卵障碍性月经失调。应激状态下肾上腺分泌的皮质醇可能干扰孕激素合成,表现为经前期综合征加重或经期延迟。临床观察显示,高压职业女性月经不调发生率较普通人群高40%。
铁元素缺乏可能加重经期疲劳感,维生素B6不足与痛经程度呈正相关。过度节食导致体脂率低于17%时,瘦蛋白水平下降会抑制下丘脑功能,引发闭经。地中海饮食模式有助于维持激素平衡,建议增加深海鱼类和坚果摄入。
熬夜会扰乱褪黑素分泌节律,间接影响黄体功能。久坐不动导致盆腔淤血可能加重痛经,而规律有氧运动能促进内啡肽分泌缓解不适。吸烟女性月经周期缩短的风险增加2倍,尼古丁会加速卵泡耗竭。
经期建议选择透气性好的棉质卫生用品,每2-3小时更换避免细菌滋生。可饮用姜枣茶温暖子宫,用热敷袋缓解下腹坠胀。避免剧烈运动和盆浴,保持每日30分钟散步促进血液循环。记录月经周期特征有助于早期发现异常,若出现持续三个月以上的周期紊乱、经量骤变或剧烈疼痛,需及时进行妇科超声和性激素六项检查。日常注意补充含铁丰富的动物肝脏和菠菜,经期失血较多者可适当增加红肉摄入。
朱陵群
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