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紊乱的症状主要包括周期异常、经量变化、经期不适、非经期出血以及伴随症状。常见表现有月经周期缩短或延长、出血量过多或过少、痛经加重、排卵期出血以及情绪波动等。
正常月经周期为21-35天,月经紊乱可能表现为周期缩短少于21天或延长超过35天。周期缩短可能与黄体功能不足、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有关;周期延长常见于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等情况。长期无排卵性月经可能导致数月才来一次月经。
月经量异常包括月经过多每次超过80毫升和月经过少少于20毫升。月经过多可能伴有血块,常见于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等疾病;月经过少可能与子宫内膜损伤、卵巢功能减退有关。突然的经量改变需要特别关注。
月经紊乱常伴随痛经加重、腰酸背痛、乳房胀痛等症状。原发性痛经多与前列腺素分泌过多有关;继发性痛经可能提示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等疾病。严重的经期不适影响日常生活时建议就医检查。
两次月经间出现点滴出血或大量出血都属于异常现象。排卵期出血量少、时间短,多与激素波动有关;其他时间的非经期出血可能提示宫颈病变、子宫内膜病变等,需要妇科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
月经紊乱可能伴有面色苍白、乏力贫血表现、痤疮加重、体毛增多雄激素过高、潮热盗汗围绝经期症状等。情绪波动、失眠、焦虑等精神症状也可能与月经紊乱相互影响。
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有助于调节月经周期。建议适量摄入含铁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预防贫血,补充维生素B族缓解经前紧张。适度运动如瑜伽、散步可以改善盆腔血液循环。避免过度节食和剧烈运动,控制咖啡因摄入。记录月经周期和症状变化,有助于医生诊断。如果月经紊乱持续3个月以上,或伴有严重贫血、剧烈腹痛等症状,建议及时到妇科就诊,通过激素检查、超声等明确原因。40岁以上女性出现月经紊乱需警惕围绝经期变化,必要时进行激素替代治疗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