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维生素可能引发疲劳、口腔溃疡、皮肤干燥、免疫力下降、视力模糊等症状。维生素缺乏主要与饮食不均衡、消化吸收障碍、特殊生理需求、药物干扰、慢性疾病等因素有关。
长期偏食或节食可能导致维生素摄入不足。例如维生素B族缺乏常见于精制米面为主食的人群,维生素C缺乏多见于新鲜蔬果摄入不足者。建议每日摄入12种以上食物,深色蔬菜占总量一半以上。
胃肠疾病如慢性胃炎、乳糜泻会影响脂溶性维生素吸收。肝胆疾病患者易出现维生素K缺乏,表现为凝血功能异常。这类情况需治疗原发病,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相应维生素制剂。
孕妇对叶酸需求增加6-8倍,哺乳期维生素A需求量提升60%。青少年快速生长期、运动员高强度训练时,水溶性维生素消耗量显著增加。应根据生理阶段调整膳食结构或遵医嘱补充。
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可能引起维生素B12缺乏,抗癫痫药物会加速维生素D代谢。抗生素使用超过1周可能抑制肠道菌群合成维生素K。用药期间应监测相关维生素水平。
糖尿病患者维生素B1流失量是常人3倍,肾病患者易缺乏活性维生素D。肿瘤患者常伴多种维生素缺乏,这与代谢紊乱和治疗副作用相关。需在控制基础疾病前提下针对性补充。
预防维生素缺乏需建立科学饮食习惯,每天保证300-500克蔬菜、200-350克水果摄入,全谷物占主食三分之一。特殊人群可定期检测血清维生素水平,避免盲目补充。烹饪时先洗后切、急火快炒能减少水溶性维生素流失。长期出现不明原因疲劳、反复口腔炎症等症状时,建议尽早就医排查维生素缺乏情况。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