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理月经可通过按摩足三阴经、任脉、冲脉、带脉、肝经等经络改善。这些经络与女性生殖系统功能密切相关,适度刺激有助于调节气血运行。
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统称足三阴经,贯穿下肢内侧。脾经主统血,肾经主生殖,肝经主疏泄,三经交汇于三阴交穴内踝尖上3寸。月经不调伴乏力、腰酸时,可沿小腿内侧从下向上轻柔推按,重点刺激三阴交穴,每日10分钟有助于改善气血不足型月经紊乱。
任脉为"阴脉之海",循行于腹部正中线。关元穴脐下3寸、气海穴脐下1.5寸是调节月经的关键穴位。用手掌顺时针揉按小腹任脉沿线,或艾灸上述穴位,对月经量少、周期延迟有调节作用。按摩时需避开经期,力度以轻微酸胀感为宜。
冲脉与任脉同起于胞宫,被称为"十二经之海"。血海穴膝盖内侧上方2寸是冲脉重要穴位,拇指按压可缓解经期腹痛、经血淤块。配合太冲穴足背第1-2跖骨间按摩,能疏解肝气郁结导致的月经前期乳房胀痛。
带脉环绕腰部如束带,约束纵行经脉。五枢穴髂前上棘内侧和带脉穴侧腹部第11肋端下方是调节带脉的主要穴位。双手握拳沿腰部两侧横向推擦,可改善盆腔血液循环,对经期腰骶酸痛、白带异常有辅助调理效果。
足厥阴肝经循行于大腿内侧至足大趾。期门穴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和太冲穴是疏肝理气要穴。情绪压力大导致的月经失调,可用拇指从大腿根部向膝盖方向推按肝经,配合深呼吸能缓解肝气郁滞,调节月经周期。
经络调理需长期坚持,建议每日选择2-3个穴位按摩,每个穴位按压3-5分钟。配合适量有氧运动如八段锦、瑜伽,避免生冷饮食,保证充足睡眠。若月经紊乱持续超过3个月,或出现剧烈腹痛、大量血块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排除子宫肌瘤、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器质性疾病。经期应暂停腹部穴位刺激,改为轻柔按摩四肢远端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