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不调可能由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高泌乳素血症等疾病引起。这些疾病通过干扰激素水平或器官结构影响月经周期,需针对性治疗。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育龄女性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主要表现为卵巢多囊样改变、雄激素过高和排卵障碍。患者常出现月经稀发或闭经,伴随痤疮、多毛等症状。治疗需结合生活方式调整,如控制体重、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必要时采用短效避孕药调节周期或促排卵药物辅助生育。
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均可导致月经紊乱。甲亢可能引起月经量减少甚至闭经,甲减则常见经期延长、经量增多。甲状腺激素直接影响卵巢功能,需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和激素替代治疗进行干预。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TSH水平调整药量。
黏膜下子宫肌瘤可能压迫子宫内膜导致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严重时引起贫血。肌瘤体积较大或症状明显时,可选择肌瘤剔除术或子宫动脉栓塞术。无症状的小肌瘤可定期观察,注意避免摄入含雌激素食物刺激肌瘤生长。
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会引起盆腔粘连和炎症反应,典型表现为进行性痛经、性交痛及月经紊乱。药物治疗包括孕激素类药物、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等,重症患者需手术清除病灶。该病易复发,需长期管理。
垂体瘤或药物等因素导致泌乳素升高,会抑制促性腺激素分泌,引发月经稀发、闭经或溢乳。通过垂体MRI明确病因后,多采用溴隐亭等药物降低泌乳素水平。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泌乳素及视野检查针对垂体瘤患者。
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调节内分泌,建议月经不调患者记录基础体温和月经周期。饮食上增加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菠菜预防贫血,限制咖啡因和酒精摄入。40岁以上女性出现月经紊乱需警惕围绝经期变化,建议每年进行妇科检查和乳腺筛查。突发严重腹痛或大量出血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