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时耳朵进水是常见现象,主要与耳道结构、游泳姿势、水质条件、防护措施缺失以及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
人体外耳道呈S形弯曲,末端被鼓膜封闭。游泳时水流容易在外耳道弯曲处形成涡流,导致水分滞留。儿童因耳道更短直,进水概率更高。耳垢过多或耳道狭窄者也可能加剧进水风险。
头部频繁没入水中或快速转头动作会增加水压,迫使水流突破耳道表面张力。自由泳换气时单侧耳朵持续接触水面,仰泳时耳廓完全浸没,均比蛙泳更易导致进水。
游泳池消毒剂会降低水的表面张力,海水因含盐量高更易渗入耳道。浑浊水体中的悬浮颗粒可能附着耳道壁,形成水分滞留核心。低温水域会导致耳道皮肤收缩,扩大与水流接触面积。
未使用专业游泳耳塞时,耳道直接暴露于水环境中。佩戴不合适的耳塞反而可能将水推入耳道深处。泳帽未能完全包裹耳廓时,无法形成有效防水屏障。
既往有中耳炎病史者鼓膜可能存在穿孔,进水风险显著增加。耳部手术史可能改变耳道解剖结构。部分人群耳道油脂分泌较少,缺乏天然防水膜保护。
预防游泳耳道进水可选用医用硅胶耳塞,确保完全贴合耳道;游泳后及时倾斜头部单脚跳跃排水,或用吹风机低温档距耳部20厘米吹干;定期清理过量耳垢但避免过度清洁破坏保护层;游泳前后使用含醋酸成分的耳部防护喷雾调节耳道酸碱度。若出现持续耳闷、听力下降或疼痛,需警惕外耳道炎或中耳炎可能,应及时至耳鼻喉科就诊。日常可进行耳部肌肉训练,通过咀嚼、打哈欠等动作增强耳道自我清洁能力。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