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存小麦生虫主要由虫卵残留、温湿度不当、储存容器不密封、粮食未彻底晾晒、环境交叉感染导致,可通过暴晒杀虫、低温冷冻、花椒驱虫、磷化铝熏蒸、及时清理虫粮等方法处理。
新收小麦可能携带隐蔽性虫卵,常规清理难以彻底清除。处理时需将小麦摊开暴晒4-6小时,利用50℃以上高温杀灭虫卵;或装入密封袋置于-18℃冷冻48小时,低温可破坏虫卵活性。已生虫小麦需过筛分离成虫与虫粪。
湿度超12%、温度20-35℃环境易滋生赤拟谷盗等仓储害虫。建议使用电子温湿度计监测,配合生石灰吸潮每立方米500克。发现局部霉变需立即移除污染源,并用75%酒精擦拭储存容器内壁。
编织袋、木箱等透气容器易遭虫害。应改用食品级PE密封桶,或陶瓷缸内衬塑料布双重隔离。传统方法可在容器中放入纱布包裹的花椒每10公斤小麦30克,其挥发性物质能驱避多种害虫。
含水率超14%的小麦更易生虫。晾晒需达到牙咬脆断状态,现代化仓储可采用循环通风干燥机。民间验方可将新鲜艾草铺于储存层间,其含有的桉叶素具有防虫效果。
邻近粮食或墙壁缝隙中的害虫会交叉感染。每季度用菊酯类杀虫剂喷洒仓库墙角,粮食堆放离墙30厘米以上。严重虫害可使用磷化铝片剂熏蒸每吨3-5片,操作需佩戴防毒面具。
日常储存建议搭配防虫措施:花椒+干海带混合包悬挂于粮堆中,海带吸湿、花椒驱虫;定期翻动检查,发现虫网立即处理;陈旧粮食优先消耗。夏季高温时段可每月摊开晾晒2小时,长期存储的小麦建议真空分装。若虫害面积超过30%或出现结块霉变,应整批废弃以防黄曲霉素中毒。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