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Nature》发表了一篇新文章。文章作者(中国学者)使用了两个不同种系的小鼠:一个缺乏所有的5羟色胺神经元(称之为Lmx1b knockouts),一个是缺乏产生5羟色胺的限速酶(称之为TPH2 knockouts)。作者证实这些缺乏5羟色胺的小鼠似乎不能区别性伴侣的性别,它们与两性交媾的机率基本相同。
不仅如此,这些小鼠还表现出对雌雄两性小鼠同样的气味偏好和喊叫。当给予这些小鼠5羟色胺时,它们更偏好雌性小鼠。作者的结论是5羟色胺调节哺乳动物的性偏好。论文发表后立即引起媒体的广泛议论:“科学家发现剥夺5羟色胺可以使雄同性恋小鼠发生改变”、“在小鼠发现同性恋性偏好化学物质”、“中国科学家转变了同性恋小鼠吗?”大多数标题是一种误导,但是其研究结果已经足以让人们产生疑问。这些科学家确实发现了性偏好的关键因素?还是问题并非这么简单?
众所周知,5羟色胺与性行为有着一定的相关关系。我们也知道抗抑郁药对性的副作用(有些是可以利用的,如利用其抑制射精的副作用解决早泄的问题)。而大多数抗抑郁药是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在大脑内,5羟色胺从释放到回收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既可以分解也可以再利用。当抗抑郁药如百忧解阻断了这样的转运过程时,细胞间突触里的5羟色胺就会集聚,得知大脑释放更多的5羟色胺的信号。这将影响性行为。一般来说,高水平的5羟色胺(直接给予大脑内的或遗传性缺乏转运机制造成的)抑制性行为。这就意味着增加5羟色胺的抗抑郁药引起诸如延长男子射精时间的问题。
当然,如果高水平的5羟色胺引起性行为的减少,那么低水平的5羟色胺呢?刺激抑制受体减少5羟色胺神经元释放的信号,将增加性行为。既往的文献里似乎已经说得很清楚。高浓度5羟色胺=低性行为,低浓度5羟色胺=高性行为。虽然多数结果是在男性得到的,但是女性的研究结果是类似的。
但是它并非决定性行为的唯一的因素,它对男女性偏好的影响如何还很难讲。有人研究过SSRI抗抑郁药对男同性恋和双性恋强迫性性行为的影响,但是他们研究的不是性偏好问题,那只是针对例如过度使用色情物品、过度手淫或侵犯性性念头之类的类似性成瘾行为的研究,代表不了整个男同性恋和双性恋。当这些男子服用抗抑郁药期间,手淫次数和性欲望减少,因为服药期间5羟色胺增高。其实可以预见到这些药物对异性恋人群中的强迫性性行为也会具有类似作用。
所以,最近《Nature》新文章的结果还远远不能提示5羟色胺和性偏好之间具有什么显著的相关关系。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