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今天谈谈补心之法。
3
补心法
《灵枢·本神篇》云:“心藏脉,脉舍神”,心生血脉而藏神,血液充盛是神明安守的物质基础。
心之阴血是心之阳气生存依附的条件,其血脉运行又依靠心之阳气的推动。阴血充盈,则心中阳气也随之旺盛(“血为气之母”),阴血不足,则心气无生而阳亦衰。
心之气、血、阴、阳常宜平秘,气血、阴阳互依互存,其虚证虽有气虚、血虚、阴虚及阳虚的区别,但因其相互累伤,则每多错杂之证。
一、补心血
心主血,有“血府”之名。心血来源有二。
一为水谷精微所化生,正如《灵枢·决气篇》所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说明脾胃化谷输精是气血生化的来源。
其二肝藏血,为心之母脏,心血的充盈依赖肝血的荣养。
心血不足的病因,主要有阴血耗伤及来源不足两种。
血虚则神失藏守,症见心悸失眠、心烦多梦、面白唇淡等,故而补心血之法,当以养血安神为主法。
一般因劳思耗伤心血,初起病轻者,多见心肝血虚证(即“子盗母气”),当从虚则补其母之法,宜选酸枣仁、桂圆肉、当归等直补心肝之血以安神志,方以酸枣仁汤为代表;
若心血化源不足,或血虚累伤脾气者,治法当心脾(气血)双补,既补其已虚之血,又助其生化之源,代表方如归脾汤、养心汤之类。
二、补心气
心位胸中,其气源于宗气的贯充,正像《素问·平人气象论》所述:“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心气与肺气皆依赖水谷之气与自然之气源源不断地充养,但心气必以阴血的旺盛为依附,心之阴血充盈,则心气因之旺盛,若血脉空虚,则心气亦必衰少。
临床所见的心气虚证,除气短自汗、食少息微等气虚证,必兼心悸胆怯、不寐、脉细等血虚神失安守的见症,实为气血两虚之象。
故补心气之法,当尊《难经》“损其心者,调其营卫”的法则,营卫者实即气血,当首选参、芪、炙甘草等甘温益气之品,补心脾,培化源以补气之虚;
辅用酸枣仁、当归、五味子等补血之药以安神志;
再以疏调气血之药为佐使,使气血渐充而能行,防补药之呆滞。
代表方如《证治准绳》养心汤;若兼受惊扰而气乱、心神不能自主者,可用《局方》平补镇心丹等。
三、补心阳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宰者为君,故心阳又称“君火”。心阳必须保持旺盛,是生命的重要保障。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心阳在生理上必须依靠宗气的贯充,心气充沛则心阳旺盛,同时还需要阴血盈满以维护,使心阳有所依附,以及相火(命门火)的扶助。因此,心气久虚,阴血耗损,或肾阳衰微,均可招致心阳不振。
临床所见的心阳虚损,主要为久病损耗心之气血,阳气无以生化所致,其证除心气虚(实为气血两虚)诸症外,每以胸闷疼痛、怔忡、肢冷、脉结代等症为特征。
是故补心阳之法,当依心阳以气为本、以阴血为基的生理特点,首用人参、炙甘草等补心脾之气,使气旺则阳复生;
重剂滋阴养血之品以培其根本,如地黄、阿胶、麦冬、五味子等滋阴以合阳,乃阴生阳长之理;
在此基础上佐用桂枝、附子等温扶阳气,通行血脉。
其要点在于诸药刚柔相济,缓补气血及津液,使心阳徐徐而生,自无心火暴虐之患。代表方剂以炙甘草汤为佳。
仲景治伤寒误汗,心阳随液暴伤,立桂枝甘草汤、桂枝加桂汤以及后世治大汗亡阳的参附汤等,均属拯危救急、回阳固脱之举,非心阳虚损久服之剂。
四、补心阴
心阴是心血与津液(包括心液“汗”)的总称。
心血来自中焦水谷的生化与肝血的充养,津液是血液重要的组成部分,津液的生成与五脏相关联,在生理上与心阴密切联系的是肾水之上济。
心肾(水火)失于交济,心火上扰,肾水不能上濡,是心阴虚的主要病理。
造成心阴不足的病因较多,如焦思积虑,耗损心阴,或郁火上扰,或肾水亏虚,相火上扰,而致心火上亢,自伐阴血,又失肾水之濡溉,故见虚烦不寐、心悸盗汗、舌燥咽干等症。
补心阴之法,当以地黄、玄参等滋阴壮水为主,以水济火则虚热自平,心肾得以交通;
辅以柏子仁、茯神、远志等平养心神而宁志,不宜苦燥泻火为先,以免重伤阴血。
代表方如天王补心丹;若因汗液耗散而致气阴两伤者,则生脉散主之。
4
补肾法
未完待续......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
何洁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