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癌高危人群主要包括长期雌激素暴露者、肥胖人群、糖尿病患者、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及有家族遗传史者。发病风险与激素水平异常、代谢紊乱、基因突变等因素密切相关。
长期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刺激是子宫内膜癌主要诱因。月经初潮早<12岁、绝经晚>55岁、未生育女性因雌激素持续作用,子宫内膜增生风险增加3-5倍。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不规范者,如单用雌激素超过5年,患病率提升10-15%。
体重指数BMI>30的肥胖人群患病风险增高2-4倍,脂肪组织通过芳香化酶促进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合并胰岛素抵抗的2型糖尿病患者,高胰岛素血症会抑制性激素结合球蛋白,增加游离雌激素水平,同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可能直接刺激内膜细胞增殖。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因长期无排卵导致孕激素缺乏,约9%会发展为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癌变率达23-30%,尤其伴细胞异型性者。卵巢颗粒细胞瘤等雌激素分泌型肿瘤患者需重点监测内膜变化。
林奇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患者终生子宫内膜癌风险达40-60%,通常发病年龄较散发病例早10-20年。BRCA1/2基因突变携带者除乳腺癌外,子宫内膜癌风险亦增加2-3倍。一级亲属患病史可使个体风险提高1.5倍。
接受他莫昔芬治疗的乳腺癌患者需警惕,该药物具有双重激素效应,长期使用>2年可使子宫内膜癌风险增加2-7倍。盆腔放疗史可能造成基因损伤,放疗后15-20年可能出现继发性内膜癌。
建议高危人群每年进行妇科检查联合经阴道超声,异常子宫出血需及时行诊断性刮宫。保持BMI<25,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可降低风险。多摄入十字花科蔬菜如西兰花、卷心菜所含吲哚-3-甲醇有助于雌激素代谢,限制红肉及加工食品摄入。绝经后女性使用激素替代治疗时应严格遵循雌孕激素联合方案,治疗期间每6-12个月评估内膜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