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年期妇女骨质疏松主要由雌激素水平下降、钙吸收能力减弱、骨代谢失衡、缺乏运动、维生素D不足等因素引起,可通过补钙、激素替代疗法、适度运动、营养调整、药物干预等方式改善。
更年期女性卵巢功能衰退导致雌激素分泌锐减,雌激素对破骨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骨吸收速度超过骨形成速度。临床表现为腰背疼痛、身高缩短,严重时易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评估激素替代疗法的适用性。
年龄增长导致肠道钙吸收率降低,每日钙流失量可达30-50毫克。同时胃酸分泌减少影响钙离子解离,乳糖酶活性下降制约乳制品摄入。典型症状包括夜间小腿抽筋、指甲脆裂,需通过膳食补充和钙剂维持每日1000-1200毫克钙摄入。
成骨细胞活性降低与破骨细胞活性增强形成负平衡,每年骨量流失率可达3%-5%。骨微结构破坏表现为骨小梁变细、断裂,骨皮质变薄。双能X线吸收检测显示T值≤-2.5时可确诊,需配合使用抑制骨吸收药物。
机械负荷刺激减少导致骨重建信号减弱,长期久坐人群腰椎骨密度每年多下降0.5%-1%。承重运动如快走、跳舞可产生6-8倍体重的机械负荷,建议每周进行3次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皮肤合成维生素D能力降低及日照不足,导致60%更年期女性血清25OHD水平低于50nmol/L。维生素D缺乏影响肠钙吸收和甲状旁腺激素调节,建议每日补充800-1000IU并保证每周2次日晒。
更年期骨质疏松防治需建立长期管理方案。每日饮食应包含300ml牛奶、50g豆制品、500g深色蔬菜,避免高盐高脂饮食影响钙吸收。运动以太极、瑜伽等低冲击项目配合阻抗训练为佳,避免弯腰搬重物等危险动作。每年进行骨密度检测,冬季注意防跌倒措施,居室安装防滑垫和扶手。保持适度日照同时注意防晒,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双膦酸盐类或RANKL抑制剂等抗骨质疏松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