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多由雌激素下降、钙质流失、缺乏运动、营养失衡及慢性疾病等因素引起,可通过补钙、激素治疗、运动干预、饮食调整及药物辅助等方式改善。
女性绝经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急剧降低。雌激素具有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的作用,其减少会导致骨吸收加速,骨量流失加剧。临床常采用激素替代疗法缓解症状,但需在医生评估后使用。
30岁后人体钙吸收率逐年下降,中老年女性每日钙流失量可达30-50毫克。长期钙负平衡会使骨密度降低,增加骨折风险。建议每日补充800-1200毫克钙剂,同时配合维生素D促进吸收。
机械负荷刺激能促进成骨细胞活性,长期久坐或卧床会导致骨重建失衡。推荐进行负重运动如快走、太极拳等,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可显著提升骨骼强度。
高盐饮食会加速尿钙排泄,蛋白质摄入不足影响骨基质合成。建议增加乳制品、深绿色蔬菜摄入,限制咖啡因和酒精,保持膳食中钙磷比例在2:1左右。
糖尿病、甲亢等代谢性疾病可能伴随骨代谢异常,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抑制成骨细胞。这类患者需定期监测骨密度,必要时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抑制骨吸收。
预防骨质疏松需建立长期健康管理方案。每日保证500毫升牛奶或等量乳制品摄入,适当晒太阳促进维生素D合成,避免吸烟等不良习惯。65岁以上女性建议每年进行骨密度检测,居家环境需做好防滑措施降低跌倒风险。出现腰背疼痛、身高变矮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严重者可考虑使用甲状旁腺素类似物促进骨形成。通过综合干预措施,能有效延缓骨质流失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