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病人护理需从营养补充、症状监测、药物管理、活动调节及心理支持五方面入手,主要方法包括增加铁质摄入、定期检查血红蛋白、遵医嘱用药、适度运动及保持情绪稳定。
缺铁性贫血患者需重点补充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红肉和菠菜,同时搭配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蛋白质摄入不足者应增加鸡蛋、鱼类等优质蛋白来源。巨幼细胞性贫血需补充叶酸与维生素B12,可通过深绿色蔬菜和乳制品获取。避免饮茶或咖啡干扰铁吸收,餐后两小时再饮用为宜。
每日记录头晕、心悸等不适症状发作频率,观察指甲变脆、面色苍白等体征变化。每月检测血红蛋白指标,重度贫血者需每周监测心率血压。出现意识模糊或胸痛等危急症状时立即就医。长期贫血患者应定期检查肾功能和骨髓功能。
硫酸亚铁、右旋糖酐铁等补铁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避免与抗酸药同服。注射维生素B12需严格无菌操作,叶酸补充需排除维生素B12缺乏因素。输血治疗患者要监测过敏反应,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需预防感染。
急性失血后需绝对卧床,慢性贫血患者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避免突然体位改变诱发晕厥,活动时出现气促立即停止。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午间安排30分钟休息。重度贫血者沐浴水温不超过40℃,防止血管扩张加重头晕。
长期贫血导致的疲劳感易引发抑郁情绪,家属应主动倾听患者诉求。通过疾病知识宣教消除"绝症"误解,建立治疗信心。鼓励参与病友交流活动,用成功案例增强康复信念。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干预。
贫血患者日常需保持均衡饮食,每日摄入红肉50-100克配合猕猴桃等维生素C丰富水果,血红蛋白低于60g/L时限制活动量。冬季注意四肢保暖改善末梢循环,睡眠时抬高床头减轻脑缺氧。烹饪使用铁制炊具可增加食物铁含量,合并消化道出血者选择软质少渣饮食。建议每周3次半小时快走锻炼增强心肺功能,但避免晨起空腹运动。建立贫血症状日记记录疲劳程度与活动耐受情况,复诊时供医生参考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