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孕套脱落可能增加艾滋病感染风险,但实际感染概率取决于病毒暴露程度、接触时间、黏膜完整性等因素。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接触者是否为感染者、体液交换量、暴露部位是否有伤口、事后紧急阻断措施、病毒载量水平。
若对方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且未接受规范治疗,其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中的病毒可能通过黏膜或破损皮肤进入体内。病毒传播需满足传染源存在这一前提条件,普通人群感染率约为0.1%-1%。
病毒传播风险与接触的体液量呈正相关。避孕套完全脱落时大量体液直接接触,较部分滑脱风险更高。女性阴道黏膜接触感染风险0.1%-0.2%略高于男性尿道口0.03%-0.09%。
生殖器黏膜存在溃疡、擦伤或炎症时会显著增加感染概率。肛交行为因直肠黏膜更脆弱,风险较阴道性交高10-20倍。性行为前饮酒或药物使用可能加剧黏膜损伤。
暴露后72小时内服用替诺福韦+恩曲他滨+多替拉韦等阻断药物可降低81%感染风险。医疗机构通常建议在2小时内完成首剂服药,24小时黄金窗口期效果最佳。
感染者若保持病毒载量低于20拷贝/ml的持续抑制状态,性传播风险趋近于零。未经治疗的急性感染期患者病毒载量可达百万级,传播风险提升26倍。
建议立即用流动清水冲洗接触部位,避免使用刺激性清洁剂。72小时内前往传染病专科医院进行暴露风险评估,必要时启动阻断治疗。四周后可进行HIV抗原抗体联合检测,三个月复查结果阴性可排除感染。日常应选择合适尺寸避孕套并正确佩戴,性行为前后检查避孕套完整性。高危人群建议每三个月进行常规HIV检测,暴露后14天内可能出现发热、皮疹等急性期症状需及时就医。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