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病的判断依据包括异常分泌物、下腹疼痛、月经紊乱、外阴瘙痒以及排尿不适等症状。
白带颜色发黄、带血丝或呈豆腐渣状可能是阴道炎或宫颈炎的表现。细菌性阴道病常伴随鱼腥味,霉菌感染则出现白色块状分泌物。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避免使用碱性洗液,必要时可选用克霉唑栓、甲硝唑栓等药物局部治疗。
持续性隐痛或突发锐痛可能与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关。疼痛在经期加重需警惕腺肌症,伴随发热可能提示急性感染。布洛芬可缓解疼痛,严重者需抗生素治疗如头孢曲松联合多西环素,慢性盆腔炎可尝试短波理疗。
周期短于21天或超过35天,经量突然增多可能是多囊卵巢综合征或子宫肌瘤。激素六项检查和B超可确诊,地屈孕酮可调节周期,黏膜下肌瘤需宫腔镜切除,贫血患者需补充铁剂。
夜间加重的瘙痒常见于外阴湿疹或滴虫感染,抓挠会导致皮肤增厚。穿纯棉内裤并每日更换,避免使用护垫,确诊滴虫性阴道炎需口服甲硝唑片,配偶需同步治疗。
尿频尿急伴灼热感可能是泌尿系统感染蔓延至阴道,老年女性需排除萎缩性阴道炎。多喝水冲刷尿道,化验尿常规后,轻症可用磷霉素氨丁三醇,反复发作需检查盆底功能。
日常保持外阴干燥透气,经期每2小时更换卫生巾。饮食增加酸奶、蔓越莓等富含益生菌的食物,避免高糖饮食诱发霉菌。每周3次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40岁以上建议每年妇科体检,包括HPV和TCT筛查。出现接触性出血、绝经后流血等危险信号需立即就医。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