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过的内裤在正确清洁和消毒的情况下不会传染疾病,传染风险与洗涤方式、病原体存活能力、个人卫生习惯、内裤材质以及存放环境有关。
机洗水温低于60℃或手洗未使用消毒剂时,部分病原体可能残留。建议选择高温程序60℃以上洗涤,搭配含氯漂白剂或衣物消毒液,顽固污渍需预先浸泡。阳光直射晾晒6小时以上可辅助杀菌。
淋球菌在干燥环境存活1-2小时,HPV病毒在潮湿织物上存活24小时以上。真菌孢子可抵抗常规洗涤,需使用抗真菌洗衣添加剂。梅毒螺旋体离开人体后迅速失活,普通洗涤即可灭活。
内裤与袜子混洗增加交叉感染风险,建议分开洗涤。生理期内裤需当天清洗,HIV病毒在血液干燥后失去传染性但仍建议单独处理。家庭成员内裤建议分盆清洗,避免共用洗衣篮。
化纤材质比棉质更易残留细菌,潮湿衣柜易滋生霉菌。新购内裤应高温洗涤后再穿,收纳时确保完全干燥。长期未穿的内裤使用前建议重新洗涤,阴雨天可用烘干机高温处理10分钟。
皮肤破损时避免接触他人内裤,HPV感染者建议每周煮沸消毒内裤1次。公共洗衣房使用后需用90℃热水空洗滚筒,真菌感染者建议每月更换新内裤。
日常可选择含银离子纤维的抑菌内裤,洗涤时加入1%浓度的茶树精油增强杀菌效果。饮食上增加维生素A、C摄入增强皮肤黏膜抵抗力,规律运动促进新陈代谢。存放时使用透气棉质收纳袋,潮湿地区可放置除湿盒。出现皮肤瘙痒或异常分泌物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共用洗衣用具。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