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息肉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黏液便、肛门不适或腹部隐痛等表现。直肠息肉的症状与息肉大小、位置及病理类型密切相关,主要有便血、排便异常、黏液分泌、局部压迫感、隐匿性腹痛五种典型表现。
直肠息肉早期常见症状为无痛性便血,血液多呈鲜红色附着于粪便表面。出血量通常较少,与痔疮出血相似,易被忽视。较大息肉表面糜烂时可能出现间歇性出血,长期慢性失血可导致贫血。建议出现反复便血时进行肠镜检查。
息肉增大可能刺激肠壁引起排便习惯改变,表现为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部分患者有里急后重感或排便不尽感,尤其见于直肠下端较大息肉。排便频率突然改变超过两周需警惕肠道病变。
肠道黏膜受刺激后分泌增多,粪便表面可见透明或白色黏液。炎性息肉患者黏液分泌更显著,可能伴随轻微腹痛。黏液与血液混合排出时提示黏膜存在破损,需与溃疡性结肠炎鉴别。
低位直肠较大息肉可能产生肛门坠胀感,久坐时加重。蒂较长息肉在排便时可能脱出肛门外,可自行回纳或需手法复位。此类症状易与内痔混淆,肛门指检可触及实质性肿物。
少数患者出现左下腹隐痛或痉挛性疼痛,排便后暂时缓解。息肉引发肠套叠时疼痛加剧,伴呕吐及停止排气排便。腹痛位置固定且持续存在时应排除恶性肿瘤可能。
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粪便潜血试验,有家族史者需提前筛查。日常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持规律排便习惯,避免长期便秘刺激肠黏膜。出现上述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应及时进行结肠镜检查明确诊断,息肉病理类型决定后续处理方案。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可降低肠道息肉发生风险,术后患者需按医嘱定期复查肠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