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体癌可通过定期筛查、控制体重、规范激素治疗、接种HPV疫苗及早期手术干预等方式防治。发病风险与雌激素水平异常、肥胖、糖尿病、遗传因素及HPV感染密切相关。
建议30岁以上女性每1-2年进行妇科超声和子宫内膜活检。绝经后异常出血需立即就医,高危人群可增加肿瘤标志物CA125检测。筛查能发现癌前病变,早期治疗五年生存率超过90%。
BMI超过28会使子宫内膜癌风险增加3倍。脂肪组织分泌的芳香化酶会转化雄激素为雌激素,建议通过有氧运动和地中海饮食将体脂率控制在25%以下。每周150分钟快走可降低20%发病风险。
长期单一雌激素替代疗法需配合孕激素保护内膜。乳腺癌患者使用他莫昔芬时应每半年监测内膜厚度,必要时改用雷洛昔芬。更年期激素治疗需严格遵循"最低有效剂量"原则。
约10%子宫体癌与高危型HPV感染相关。9-45岁女性接种九价疫苗可预防HPV16/18等致癌亚型,接种后仍需定期筛查。首次性生活前接种效果最佳,三年保护率达99%。
确诊早期患者建议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微创手术恢复快且保留阴道功能。晚期需配合放疗和化疗药物如顺铂、紫杉醇。保留生育功能者可采用大剂量孕激素治疗,但需密切随访。
日常需注意增加十字花科蔬菜摄入,其中的吲哚-3-甲醇可帮助雌激素代谢。坚持每周3次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避免熬夜和压力导致的免疫失衡。绝经后女性出现粉红色分泌物或点滴出血应立即就诊,未生育、初潮早、绝经晚的高危人群建议建立专属健康档案。烹饪时减少高温油炸,多采用蒸煮方式降低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摄入。保持规律性生活有助于维持阴道微环境平衡,但需注意清洁防护。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