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不调可能由内分泌紊乱、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病变、精神压力、过度减肥等因素引起。常见表现为周期紊乱、经量异常或伴随疼痛,需根据具体原因采取针对性干预。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异常是常见诱因。熬夜、作息不规律会干扰褪黑素分泌,导致促卵泡激素和促黄体生成素水平失衡。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也会通过影响性激素结合蛋白间接扰乱月经周期。这类情况可通过调整作息、补充维生素B族改善。
胰岛素抵抗引发的雄激素过高会抑制卵泡发育,表现为月经稀发或闭经,常伴随痤疮、多毛症状。超声检查可见卵巢多囊样改变,需通过二甲双胍等药物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配合低碳水化合物饮食调节。
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腺肌症等器质性疾病会改变宫腔环境,导致经期延长、经量增多。黏膜下肌瘤压迫内膜可能引发不规则出血。这类情况需要宫腔镜检查确诊,较小病变可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
长期焦虑抑郁会升高皮质醇水平,抑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学生群体在考试期、职场女性在项目冲刺阶段常出现暂时性月经推迟。正念冥想、规律运动能有效降低压力激素水平。
体脂率低于17%时,瘦素分泌不足会导致下丘脑性闭经。快速减重造成的营养不良会影响血红蛋白合成,引发月经量减少。恢复均衡饮食并保持BMI在18.5-23.9之间是根本解决方法。
建议月经不调女性建立基础体温表监测排卵情况,每日保证摄入50g优质蛋白和200g深色蔬菜。经期避免剧烈运动但可进行瑜伽等舒缓活动,疼痛明显时用暖水袋热敷下腹部。持续3个月周期异常或出现大血块、严重贫血时,需进行性激素六项和妇科超声检查。围绝经期女性出现月经紊乱应额外检测抗缪勒管激素评估卵巢储备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