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营养主要是补充人体必需的宏量营养素、微量营养素、水分及膳食纤维,主要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五大类。
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组织的基本物质,参与肌肉合成、免疫调节等功能。优质蛋白来源包括鸡蛋、瘦肉、豆制品等,长期缺乏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肌肉萎缩。建议每日摄入量占总热量的15%-20%,肾功能异常者需控制摄入。
作为主要能量来源,碳水化合物分为简单糖和复合糖。全谷物、薯类等低升糖指数食物能稳定血糖,精制糖过量则易引发肥胖。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碳水供能占50%-65%,糖尿病患者需调整比例。
必需脂肪酸参与激素合成和神经传导,分为饱和脂肪与不饱和脂肪。深海鱼、坚果含Omega-3有益心血管健康,反式脂肪则应避免。健康人群脂肪摄入宜占总热量20%-30%,注意控制动物油脂比例。
维生素A、B族、C、D等13种必需维生素各司其职。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B族维持代谢,维生素D调节钙磷平衡。新鲜果蔬、动物肝脏等可补充,但脂溶性维生素过量可能中毒。
钙、铁、锌等矿物质构成骨骼、参与酶反应。女性更需关注铁质预防贫血,中老年人应加强钙摄入。奶制品、红肉、海产品等富含矿物质,但需注意某些矿物质间的拮抗作用。
均衡膳食是补充营养的基础原则,建议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达到25种。烹饪时优先选择蒸煮方式保留营养素,深色蔬菜占每日蔬菜摄入量一半以上。特殊人群如孕妇需增加叶酸和铁,运动员应提高蛋白质比例。定期进行营养评估可及时发现缺乏情况,避免盲目服用补充剂。保持规律进餐习惯,结合适度运动促进营养吸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