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虚的人适合通过低强度有氧运动、柔韧性训练、抗阻训练、呼吸训练和间歇训练等方式逐步增强体质。运动需根据个人体能调整强度,避免过度疲劳。
体虚者可从散步、慢跑或游泳等低强度有氧运动开始,每次持续20-30分钟。这类运动能提升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且不易造成关节损伤。建议选择平坦场地,避免空腹运动,运动前后做好热身与拉伸。若出现头晕或心悸,应立即停止并休息。
瑜伽、太极等柔韧性训练有助于放松肌肉,改善身体协调性。动作以静态伸展为主,如猫式、树式等,每个姿势保持15-30秒。训练时注意呼吸节奏,避免过度拉伸。长期坚持可缓解体虚常见的肌肉僵硬问题。
使用弹力带或自重进行抗阻训练,如深蹲、墙壁俯卧撑等,每组8-12次。这类运动能增强肌肉力量,改善代谢水平。训练时需减少负重,重点保持动作标准。体虚严重者可先从坐姿训练开始,逐步增加难度。
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能增强膈肌力量,提升血氧饱和度。每天练习10分钟,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缓慢收缩。呼吸训练特别适合长期体虚伴气短者,可结合冥想同步进行,帮助缓解疲劳感。
采用运动与休息交替的模式,如快走1分钟后慢走2分钟,循环5-8组。间歇训练能逐步提升体能阈值,避免持续运动带来的不适。初期运动时间占比不超过三分之一,随体质改善再调整比例。
体虚者锻炼需注重营养补充,运动前后适量摄入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与优质蛋白,如香蕉、鸡蛋羹等。避免在极端天气下运动,运动时携带含糖饮品以防低血糖。每周锻炼3-4次,强度以次日无疲惫感为宜。若出现持续乏力或胸闷,应及时就医排查贫血、甲状腺功能异常等潜在疾病。运动计划建议在专业指导下制定,循序渐进才能有效改善体质。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
杨铁生
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