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下腹部疼痛通常由子宫收缩、伤口愈合、感染、盆腔充血及泌尿系统问题引起,多数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少数需警惕病理因素。
分娩后子宫需通过收缩恢复至孕前大小,这一过程称为复旧。宫缩痛多在产后2-3天最明显,哺乳时催产素分泌会加剧疼痛感。疼痛呈阵发性,类似经期绞痛,通常持续1周左右逐渐缓解。经产妇因子宫肌纤维弹性减弱,疼痛感可能更显著。
剖宫产腹部切口或会阴侧切伤口在愈合过程中会产生牵拉痛,活动时尤为明显。伤口局部可能出现红肿、轻微渗液,需保持清洁干燥。若疼痛持续加重或伴随发热,可能提示伤口感染,需及时就医处理。
产褥感染是病理性疼痛的常见原因,可能与胎膜早破、产程延长等因素有关。表现为持续性下腹坠痛,伴随恶露异味、发热等症状。需通过血常规、分泌物培养确诊,常见致病菌包括链球菌、大肠杆菌等。
妊娠期增大的子宫压迫盆腔静脉,产后静脉回流尚未完全恢复可能引发淤血性疼痛。表现为下腹隐痛伴腰骶部酸胀,久站后加重。适当卧床抬高臀部可促进静脉回流,通常2-3周内自行缓解。
分娩时膀胱受压或导尿操作可能引发尿路刺激症状。膀胱炎表现为排尿时耻骨上区灼痛,可能伴随尿频尿急。肾盂肾炎会出现单侧腰痛伴高热,需尿常规检查确诊。产后尿潴留也会导致下腹胀痛。
建议产后保持会阴清洁,每日用温水冲洗2-3次;剖宫产产妇可使用腹带减轻伤口张力。饮食宜补充优质蛋白促进组织修复,如鱼肉、蛋类等。适当进行凯格尔运动帮助盆底肌恢复,但需避免提重物或剧烈运动。若疼痛超过2周未缓解、伴随发热或异常出血,应及时到妇产科就诊排查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粘连等疾病。哺乳期用药需严格遵医嘱,避免影响乳汁分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