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不调主要表现为周期异常、经量变化及伴随症状,常见症状包括月经周期紊乱、经期延长或缩短、经量过多或过少、非经期出血以及痛经加重等。
正常月经周期为21-35天,月经不调患者可能出现周期短于21天频发月经或长于35天稀发月经,甚至闭经超过3个月。周期紊乱多与内分泌失调、卵巢功能异常有关,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或甲状腺功能异常。
经期持续时间超出3-7天范围,表现为经期延长超过7天或经期过短少于3天。子宫内膜病变、凝血功能障碍或黄体功能不足均可导致经期异常,部分患者会伴随贫血症状。
月经量超过80毫升为月经过多,可能出现每小时浸透卫生巾的情况;经量少于20毫升则为月经过少,仅需少量护垫。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等器质性疾病常引起经量增多,而宫腔粘连、卵巢早衰则可能导致经量骤减。
两次月经间出现点滴出血或大量出血,常见于排卵期出血、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妇科恶性肿瘤。40岁以上女性若出现非经期出血,需警惕子宫内膜癌等疾病。
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剧,可能伴随腰痛、恶心等症状。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疾病会导致痛经程度超出正常生理范围,需通过超声检查明确病因。
改善月经不调需建立规律作息,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避免过度节食或暴饮暴食。建议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适量补充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菠菜。长期月经异常者应定期妇科检查,通过基础体温测定、性激素六项和盆腔超声等检查明确病因,避免自行服用激素类药物调节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