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困秋乏是季节性生理现象,主要与光照变化、生物钟调节、激素分泌波动、睡眠质量下降、代谢速率改变等因素有关。
春秋季日照时长和强度改变影响褪黑素分泌。春季日照延长会抑制褪黑素产生,导致白天嗜睡;秋季日照缩短则可能引发睡眠节律紊乱。视网膜对光线的敏感度变化会通过视交叉上核影响觉醒中枢,造成昼夜节律与外界环境不同步。
人体生物钟需要4-6周适应季节转换。春秋季气温剧烈波动干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核心体温曲线变化直接影响警觉度。昼夜温差超过10℃时,自主神经系统需要重新建立平衡,期间易出现疲劳感。
血清素和皮质醇水平随季节变化明显。春季血清素转化褪黑素的速率加快,日间血清素不足引发困倦;秋季皮质醇晨峰延迟导致起床困难。甲状腺激素分泌周期改变也会影响基础代谢率。
春秋季过敏原增多可能引发鼻塞、咳嗽等影响睡眠连续性。湿度变化导致呼吸道黏膜干燥或过度湿润,快速眼动睡眠占比减少。研究表明春秋季平均深度睡眠时间比冬夏减少18-25分钟。
人体为适应环境温度变化会调整代谢策略。春季血管扩张导致血压轻度下降,脑供血暂时性减少;秋季体脂合成增加过程中消耗大量ATP。基础能量消耗的季节性波动幅度可达5-8%。
建议保持规律作息,午间小憩不超过30分钟避免进入深睡眠。增加富含维生素B族的粗粮和深海鱼类摄入,适量进行快走、瑜伽等有氧运动促进血液循环。使用遮光窗帘维持稳定睡眠环境,过敏体质者需做好卧室除尘除螨。当持续乏力伴随注意力下降、情绪低落超过两周时,需排查甲状腺功能异常或季节性情感障碍。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
杨铁生
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