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炎通常不会通过性接触或日常接触传染,属于非传染性疾病。其发病主要与细菌感染、宫腔操作、免疫力下降等因素相关,需通过抗生素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改善。
子宫内膜炎多由细菌上行感染引起,常见病原体包括大肠杆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这些细菌可能通过阴道进入子宫,尤其在经期、分娩或流产后的免疫力薄弱期更易发生。治疗需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如头孢曲松、甲硝唑等。
人工流产、刮宫术或宫内节育器放置等宫腔操作可能破坏子宫内膜屏障,增加感染风险。术后出现持续下腹痛、异常分泌物需警惕,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必要时需取出节育器。
长期熬夜、压力过大或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会削弱免疫力,使生殖系统更易受细菌侵袭。患者可能伴随疲劳、低热等症状,需加强营养补充维生素C,必要时使用免疫调节剂辅助治疗。
经期同房、使用不洁卫生用品或过度冲洗阴道可能破坏菌群平衡。建议选择透气棉质内裤,避免频繁使用洗液冲洗阴道,日常可用温水清洁外阴。
盆腔炎、宫颈炎等邻近器官炎症可能蔓延至子宫内膜。患者常见腰骶酸痛、性交痛等症状,需联合治疗原发病灶,严重者需静脉注射抗生素。
预防子宫内膜炎需注重经期卫生,避免不必要的宫腔操作,同房前后双方应清洁外生殖器。日常可适量食用富含维生素E的坚果类食物,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以增强体质。急性发作期需禁止性生活,治疗期间定期复查超声观察内膜恢复情况,若出现发热、脓性分泌物等加重症状需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