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通常在妊娠期和哺乳期才会分泌乳汁,非孕期泌乳可能与高泌乳素血症、垂体瘤等病理因素有关。异常泌乳需排查内分泌紊乱、药物影响、乳腺疾病、垂体功能障碍、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原因。
妊娠中后期乳腺在雌激素和孕激素刺激下发育,分娩后胎盘娩出导致孕激素水平下降,催乳素主导启动乳汁分泌。哺乳期持续吮吸刺激可维持泌乳长达2-3年,此为正常生理现象。
垂体分泌过量催乳素可能导致非孕期溢乳,常伴随月经紊乱或闭经。血清催乳素水平超过25ng/ml即可诊断,可能与抗抑郁药、胃动力药等药物使用有关,需通过MRI排除垂体微腺瘤。
乳腺导管扩张症或导管内乳头状瘤可能引发单侧乳头溢液,液体多呈浆液性或血性。乳腺超声和乳管镜检查可鉴别,40岁以上患者需警惕导管内癌变风险。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会反馈性引起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升高,该激素具有刺激催乳素分泌作用。通过检测游离T4和TSH可确诊,甲状腺素替代治疗后泌乳症状多可缓解。
约30%的异常泌乳病例找不到明确病因,可能与乳腺组织对催乳素敏感性增高有关。建议每3-6个月复查催乳素水平,若持续升高需重复垂体影像学检查。
青春期前女童出现泌乳必须立即就医,可能提示中枢性性早熟或肿瘤。成年女性非孕期泌乳应记录溢乳量、颜色及伴随症状,避免过度刺激乳头。日常减少高脂肪乳制品摄入,选择宽松棉质内衣减少摩擦,定期乳腺自检有助于早期发现异常。长期服用胃复安、利血平等药物者需定期监测催乳素水平。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