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患者可通过饮食调整、药物辅助、适度运动、心理支持和定期监测等方式护理。贫血主要由营养缺乏、慢性失血、造血功能障碍等因素引起。
缺铁性贫血患者需增加富含铁元素的食物摄入,如动物肝脏、红肉、菠菜等,同时搭配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巨幼细胞性贫血需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可食用深绿色蔬菜、鸡蛋、乳制品。避免饮浓茶或咖啡影响铁质吸收,每日保证优质蛋白摄入。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铁剂、叶酸片、维生素B12等药物,不同类型贫血需针对性用药。服用铁剂可能出现黑便等副作用,需配合维生素C增强疗效。严重贫血可能需要注射用重组人促红素,禁止自行调整用药剂量。
选择散步、瑜伽等低强度运动,每周3-5次,每次不超过30分钟。运动时出现心悸、眩晕需立即停止,重度贫血患者应卧床休息。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剧烈运动加重缺氧症状。
长期贫血易引发疲劳、抑郁情绪,家属需给予情感关怀。通过音乐疗法、正念训练缓解焦虑,加入患者互助小组分享护理经验。儿童患者可通过游戏治疗减轻抽血等医疗操作带来的恐惧。
每月复查血常规观察血红蛋白变化,记录乏力、头晕等症状改善情况。妊娠期贫血需每周监测,老年人注意合并症指标。溶血性贫血患者要定期检查网织红细胞计数和胆红素水平。
贫血患者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睡眠时间不少于7小时。烹饪使用铁锅可增加膳食铁含量,餐后1小时内避免服用钙剂。冬季注意四肢保暖,洗澡水温不宜过高防止晕厥。建议每半年进行骨髓象检查,地中海贫血患者需进行遗传咨询。出现意识模糊、胸痛等危急症状时需立即就医。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
杨铁生
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