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洗消方法包括物理清洗、化学消毒、高温灭菌、紫外线照射和过滤除菌五种方式。
物理清洗是最基础的洗消方式,主要通过机械作用去除物体表面污垢和部分微生物。常见方法包括流水冲洗、刷洗、擦拭等,适用于餐具、医疗器械、衣物等物品的初步清洁。物理清洗能有效去除90%以上的可见污染物,为后续消毒步骤创造条件。日常生活中的洗手也属于物理清洗范畴,配合肥皂使用可显著降低手部细菌数量。
化学消毒利用消毒剂破坏微生物结构,常用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过氧化物类如双氧水、醇类如75%酒精等。不同消毒剂针对的病原体类型各异,含氯消毒剂对细菌芽孢和病毒效果较好,醇类对包膜病毒更有效。使用需注意浓度配比和作用时间,避免残留危害。医疗机构多采用化学消毒处理器械表面和环境物表。
高温通过破坏蛋白质结构实现灭菌,包括煮沸法100℃维持15分钟、高压蒸汽灭菌121℃维持20分钟和干热灭菌160℃维持2小时三种形式。煮沸法适合家庭餐具消毒,后两种主要用于医疗器材灭菌。高温对绝大多数微生物包括芽孢均有杀灭效果,但对塑料等不耐热物品有限制。
紫外线通过破坏微生物DNA结构发挥作用,波长为253.7nm的UVC杀菌效果最佳。适用于空气消毒和光滑物体表面处理,需保证30分钟以上直接照射且无遮挡。紫外线对细菌、病毒灭活率高,但穿透力弱,存在照射死角,可能引发皮肤和眼睛损伤,操作时需做好防护。
采用微孔滤膜物理截留微生物,常见于实验室超净工作台、医院层流病房的空气净化系统,以及制药行业的液体过滤。高效微粒空气过滤器HEPA可去除99.97%直径≥0.3μm的颗粒,对细菌和病毒气溶胶效果显著。该方法不改变物质性质,适合热敏感物品,但需定期更换滤芯。
日常洗消需根据物品材质、污染程度和用途选择合适方法组合。家庭环境建议物理清洗配合煮沸或化学消毒;医疗机构应建立分级洗消流程,高危物品必须灭菌处理。所有洗消操作需做好个人防护,化学消毒剂要妥善存放,紫外线消毒需人员回避。定期对消毒效果进行生物监测,确保洗消质量符合卫生标准。特殊时期可适当增加消毒频次,但避免过度消毒破坏正常微生态。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
杨铁生
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