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功能弱可能由遗传因素、环境毒素暴露、自身免疫疾病、医源性损伤、年龄增长等因素引起。
染色体异常如特纳综合征、FMR1基因突变等可直接导致卵巢储备下降。部分患者存在家族性早绝经史,提示遗传易感性。治疗需结合激素替代疗法如雌二醇+黄体酮、辅助生殖技术IVF+供卵,或尝试卵巢组织冷冻保存。
长期接触双酚A等内分泌干扰物、电离辐射、重金属污染会加速卵泡耗竭。吸烟可使绝经期提前1-4年。改善需避免塑料制品加热使用,职业暴露者需穿戴防护装备,必要时进行重金属螯合治疗。
自身免疫性卵巢炎抗卵巢抗体阳性或伴随甲状腺炎、红斑狼疮等疾病时,免疫系统错误攻击卵母细胞。治疗采用糖皮质激素泼尼松、免疫抑制剂环孢素,严重者需进行血浆置换。
盆腔放疗≥5Gy、卵巢囊肿剥离手术、化疗药物环磷酰胺等会直接破坏卵巢组织。预防措施包括放疗前卵巢移位术、GnRH激动剂保护亮丙瑞林,化疗期间可联合使用卵泡冷冻技术。
35岁后卵泡数量呈断崖式下降,50岁左右进入围绝经期。AMH<1.1ng/ml提示储备不足。延缓衰退可补充DHEA50mg/日、辅酶Q10200mg/日,中医采用龟鹿二仙胶加减方调理。
日常建议增加深海鱼三文鱼、沙丁鱼摄入补充Omega-3,每周3次有氧运动游泳、快走改善盆腔血流,避免熬夜23点前入睡维持褪黑素节律。定期监测FSH、AMH指标,出现潮热盗汗等更年期症状需及时就诊,严重卵巢早衰40岁前闭经建议长期激素替代治疗预防骨质疏松和心血管疾病风险。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