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传播疾病指通过性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包括淋病、梅毒、艾滋病等,需针对性治疗和预防。
细菌、病毒或寄生虫通过性行为侵入人体引发疾病。淋病奈瑟菌导致淋病,苍白螺旋体引发梅毒,人乳头瘤病毒HPV可能诱发尖锐湿疣。治疗需根据病原体选择抗生素如头孢曲松治疗淋病、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对抗疱疹病毒或局部腐蚀剂如鬼臼毒素去除疣体。
无保护性交、多性伴侣等行为显著增加感染风险。安全套可阻断80%以上病原体传播,暴露后72小时内使用阻断药物如HIV阻断方案替诺福韦+恩曲他滨+多替拉韦能降低感染概率。定期筛查和性伴侣同治是必要措施。
妊娠期梅毒螺旋体或HIV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分娩时淋球菌可能引发新生儿结膜炎。产前筛查发现阳性需立即干预,如青霉素治疗梅毒孕妇,剖宫产减少HIV母婴传播风险,新生儿出生后使用红霉素眼膏预防淋球菌感染。
共用针具或输入污染血液可能感染HIV、乙肝等病毒。规范献血筛查检测HIV抗体、HBV-DNA等、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可阻断传播。意外暴露后需紧急处理伤口并评估预防性用药,如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疫苗接种。
少数病原体通过污染衣物、毛巾传播,如阴虱、疥螨。煮沸消毒贴身衣物,使用扑灭司林杀虫剂处理阴虱,硫磺软膏涂抹患处治疗疥疮。公共场所避免直接接触潮湿物品,保持外阴干燥可降低感染概率。
预防性传播疾病需建立安全性行为习惯,日常补充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坚持有氧运动改善血液循环。高危人群每3-6个月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HIV抗原抗体联合检测,感染后需完成全程治疗并随访。注意生殖器清洁时避免过度使用洗剂破坏黏膜屏障,内衣选择纯棉透气材质,性行为后及时排尿冲洗尿道。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