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后饮食养生需注重滋阴润燥、平衡阴阳,重点包括温补脾胃、增加润肺食物、适量进补、多喝汤水、减少生冷摄入。
秋分后昼夜温差增大,脾胃易受寒凉刺激。建议多食用南瓜、山药、红枣等甘温食材,可搭配小米粥或糙米粥作为早餐。脾胃虚弱者可适量添加莲子、芡实,避免空腹食用柿子、梨等寒性水果。烹饪方式以炖煮为主,减少油炸辛辣。
秋季燥邪当令,易引发干咳、咽痛。银耳羹、百合粥能滋阴润肺,可加入少量冰糖调味。每日食用1个雪梨或枇杷,肺热人群可用罗汉果泡水。深色蔬菜如胡萝卜、菠菜含丰富β-胡萝卜素,有助于呼吸道黏膜修复。
此时不宜大补,应以平补为主。鸭肉、鲫鱼等白肉优于牛羊肉,搭配当归、黄芪等药材需咨询中医师。核桃、黑芝麻等坚果每日摄入不超过20克,高血脂人群应控制。体质虚寒者可少量食用桂圆、生姜。
莲藕排骨汤、萝卜鲫鱼汤等既能补充水分又可摄取营养。建议每周3-4次煲汤,高血压患者需少盐。晨起空腹饮用温水200毫升,全天饮水量保持在1500-2000毫升。糖尿病患者慎用蜂蜜水,可改饮菊花枸杞茶。
减少冰淇淋、冷饮等生冷食物,避免损伤脾阳。辛辣火锅、烧烤会加重秋燥,每周不超过1次。螃蟹等大寒海鲜应搭配姜醋食用,痛风患者需严格控制。隔夜凉菜易滋生细菌,秋季肠胃敏感者尤其注意。
秋分时节可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如散步、太极,促进气血运行同时增强耐寒能力。睡眠时间可比夏季提前1小时,保证子时前入睡。情绪管理上宜保持平和,可通过冥想、书法等方式疏解悲秋情绪。慢性病患者建议定期监测血压血糖,根据体质调整食疗方案。注意足部保暖,睡前可用40℃左右温水泡脚15分钟,加入艾叶或花椒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