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期间应避免服用活血化瘀类、激素类、抗凝血类、寒凉性中药及刺激性泻药等药物。这些药物可能加重经期不适或干扰正常生理过程,主要有阿司匹林、华法林、当归、益母草、紧急避孕药等。
含当归、益母草等成分的中成药可能促进子宫收缩,增加经血量并延长经期。常见药物包括血府逐瘀胶囊、桂枝茯苓丸等,此类药物可能加重痛经或导致月经量异常。经期女性应暂停服用调经类中药,待月经结束后再遵医嘱使用。
紧急避孕药等外源性激素可能扰乱月经周期,导致撤退性出血或月经紊乱。黄体酮等激素制剂可能改变子宫内膜脱落节奏,未经专业指导使用可能引起经期延长或闭经。需要激素治疗者应在医生监测下调整用药方案。
华法林、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会抑制凝血功能,可能诱发或加重经期出血。长期服用此类药物的女性,经期需密切观察出血量,必要时由医生调整剂量。存在月经过多史者应提前与心血管科医生沟通用药方案。
黄连、栀子等寒凉性质的中成药可能加重宫寒型痛经,导致经血排出不畅。体质虚寒者经期服用可能引发下腹冷痛、血块增多等症状。建议经期暂停服用清热解毒类中药,改为温经散寒的饮食调理。
番泻叶、酚酞片等强效泻药可能刺激盆腔充血,加重经期腹胀腹痛。经期胃肠敏感时服用易引发腹泻,干扰铁元素等营养吸收。便秘者可改用膳食纤维或乳果糖等温和通便方式。
月经期间用药需特别注意药物对凝血功能、激素水平和子宫收缩的影响。除避免上述药物外,还应保持腹部保暖,适量补充含铁食物如动物肝脏、菠菜等预防贫血。出现严重痛经或异常出血时,应及时就医而非自行用药,妇科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进行超声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日常可记录月经周期和用药反应,为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