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类。原发性痛经通常与前列腺素分泌过多有关,继发性痛经多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
原发性痛经指无盆腔器质性病变的功能性痛经,多见于青春期女性。月经初潮后1-2年内开始出现,疼痛多发生在月经来潮前或来潮后12小时内,持续2-3天。主要与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有关,导致子宫平滑肌强烈收缩和血管痉挛。典型表现为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可放射至腰骶部或大腿内侧,常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可通过热敷、适度运动缓解,严重时需遵医嘱使用布洛芬、萘普生等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
继发性痛经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发,多见于育龄期女性。疼痛常在月经前1-2周开始,持续至月经结束,且进行性加重。常见病因包括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性疾病等。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痛经多伴有性交痛、排便痛;子宫腺肌病可能导致月经量增多和经期延长;慢性盆腔炎可伴随异常阴道分泌物。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可选用孕三烯酮、达那唑等药物,严重者需考虑腹腔镜探查术。
痛经女性应注意经期保暖,避免剧烈运动和生冷饮食。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补充镁元素和维生素B族有助于缓解痉挛。若疼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或伴随异常出血、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器质性疾病。建立月经周期记录,包括疼痛程度、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为医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曹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