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通常在妊娠中晚期至产后哺乳期会出现乳汁分泌,主要与孕激素变化、婴儿吸吮刺激、乳腺发育成熟、产后垂体催乳素释放以及情绪状态等因素相关。
妊娠16周后胎盘分泌的雌激素和孕酮持续升高,促使乳腺腺泡和导管发育。孕晚期血液中催乳素水平可达非孕期的10倍,为产后泌乳奠定基础。部分孕妇在孕20周后可能出现少量初乳渗出,这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产后婴儿吸吮乳头时,神经冲动传递至下丘脑,促使垂体前叶释放催乳素。这种反射每天需8-12次有效吸吮才能维持泌乳,夜间催乳素分泌量可达白天的2倍。母婴同室和早接触能显著提升泌乳成功率。
青春期乳腺开始导管分支,妊娠期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作用下完成腺泡分化。分娩后胎盘娩出导致孕酮水平骤降,解除对催乳素的抑制,成熟的腺泡细胞开始合成乳糖、酪蛋白等乳汁成分。
垂体前叶分泌的催乳素是泌乳的核心激素,其脉冲式分泌受多巴胺抑制。哺乳时血清催乳素水平30分钟内达峰值,持续3小时维持较高浓度。乳头刺激、睡眠和应激状态都会影响其分泌节律。
焦虑紧张会抑制催产素释放导致排乳困难,而愉悦情绪能促进泌乳。临床观察显示产后抑郁母亲乳汁分泌量平均减少40%。保持充足睡眠和家庭支持对维持正常泌乳量至关重要。
建议哺乳期女性每日增加500大卡热量摄入,重点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配合芝麻、花生等坚果类食物。穿着无钢圈哺乳文胸避免压迫乳腺,哺乳前后温水清洁乳头。出现乳汁淤积时可尝试卷心菜叶冷敷,若伴随发热需及时就医排除乳腺炎。保持每天2000毫升饮水量,哺乳前饮用温开水有助于刺激奶阵。适度进行扩胸运动和肩部放松练习,促进胸部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