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便秘可能由饮水量不足、膳食纤维摄入减少、运动量降低、肠道蠕动减缓、维生素D缺乏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运动、腹部按摩等方式改善。
冬季气候干燥且人体对渴觉敏感度下降,日均饮水量常低于1500毫升。水分不足会导致粪便硬化,结肠吸收水分加剧引发排便困难。建议定时定量饮用温水,晨起空腹饮用300毫升温水可刺激肠蠕动。
冬季高热量饮食占比增加,新鲜蔬果摄入量普遍减少。成人每日需25-30克膳食纤维,缺乏时粪便体积不足难以刺激肠道蠕动。推荐食用燕麦、红薯等粗粮,搭配苹果、火龙果等高纤维水果。
低温环境使户外活动减少,久坐时间延长。运动不足会导致腹肌张力减弱和肠道蠕动减缓,粪便在结肠滞留时间延长。每日进行30分钟快走或腹部顺时针按摩可促进肠动力。
冬季昼夜温差大易引发自主神经失调,肠道菌群失衡时可能出现腹胀、排便不尽感。补充双歧杆菌等益生菌,配合规律作息有助于恢复肠道节律。
日照时间缩短导致维生素D合成不足,研究显示维生素D受体广泛分布于结肠组织,缺乏可能影响肠神经调节功能。每周2-3次日光浴或遵医嘱补充维生素D制剂。
冬季预防便秘需建立综合管理方案:保持每日2000毫升温水摄入,主食中杂粮占比不低于1/3,选择韭菜、芹菜等富含不可溶性纤维的蔬菜;养成晨起定时排便习惯,如厕时双脚垫高保持蹲姿更利于直肠排空;太极拳、瑜伽等温和运动能改善腹腔血液循环;若超过3天未排便或伴随剧烈腹痛,需及时就医排除肠梗阻等器质性疾病。长期便秘者建议进行肠镜检查评估肠道健康状况。
杨铁生
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