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保暖可通过穿戴保暖衣物、加强饮食调理、改善居住环境、合理运动促进血液循环、使用辅助保暖工具等方式实现。
选择羽绒服、羊毛衫等透气性好的保暖衣物,重点保护头部、颈部和四肢等易受寒部位。内衣建议采用吸湿发热材质,外层衣物需防风防水。佩戴围巾、手套、帽子可减少体表热量散失,鞋袜应保持干燥并适当增加厚度。
适量增加高热量食物摄入,如牛肉、羊肉、坚果等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食物。每日饮用姜茶、红枣枸杞茶等温热饮品,避免生冷饮食。可适量食用桂圆、黑芝麻等具有温补功效的食材,但需注意控制总热量避免冬季体重过度增加。
保持室内温度在18-22℃之间,使用空调、暖气时配合加湿器维持湿度在40%-60%。夜间睡眠可采用电热毯预热被窝,但入睡后建议关闭。门窗缝隙使用密封条减少冷空气渗透,朝北房间可加挂厚窗帘隔热。
每天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瑜伽等,促进末梢血液循环。避免久坐不动,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冬季锻炼宜在阳光充足时进行,运动后及时更换汗湿衣物,注意运动前后的保暖过渡。
使用暖宝宝贴于腰腹或后颈部位,注意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导致低温烫伤。睡前热水泡脚15-20分钟,水温控制在40℃左右。必要时可选用充电式暖手宝等电子保暖设备,但需注意产品质量和用电安全。
冬季保暖需注意循序渐进增添衣物,避免因穿戴过厚导致出汗后反而更易受凉。饮食方面可多摄入维生素C含量高的柑橘类水果增强抵抗力,同时保证充足饮水维持新陈代谢。老年人和儿童建议采用洋葱式穿衣法便于随时调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需特别注意头部保暖。保持规律作息和良好心态也有助于提高人体抗寒能力,若出现持续畏寒、手脚发绀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排查病理因素。
曹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