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患者经常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然而水肿症状一旦出现,治愈的概率会非常低,据统计,只有10%左右的疾病患者能够确诊,疾病的并发症症状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进行慢性肾炎治疗也非常困难,避免这些症状的出现是非常有必要的。
肾小球对免疫损伤的反应多种多样,目前已确定有某些因素决定了其病理改变,如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内皮下和系膜区可通过趋化因子和上调白细胞粘附因子吸引炎症细胞的浸润。肾小球足细胞被免疫炎症因素活化后也可产生炎症介质,如过氧化氢可损伤肾小球基底膜而发生膜性肾病。目前已知足细胞是部分肾小球疾病的免疫炎症损伤的靶细胞,包括膜性肾病、微小病变肾病、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和HIV相关肾病。肾小球的免疫损伤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期由于释放各种血管活性物质可造成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主要是由于肾小球的血浆流量下降和总滤过面积减少所致。而慢性期表现为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改变,如肾小球内压力升高、血流加大而造成肾小球硬化并最终是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研究人员在研究相关实验室指标与中医证型之间也得出了很多相关结论,认为免疫功能紊乱可能是形成肾炎虚证的物质基础之一。各证型中血工L-2依次下降显示:肝肾阴虚型>肺肾气虚型>气阴两虚型>脾肾阳虚型,血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依次升高显示:肺肾气虚型<气阴两虚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然而这种差异可认为是免疫功能紊乱程度上的差异,并不表示对某种证型有特异性,如果作为区分慢性肾炎各个证型的客观指标则很难有说服力。观察肾小球病变程度与尿白介素-6活性及中医证型关系,结果系膜增殖性慢性肾炎以肝肾阴虚比例最高。
何洁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