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饮食应遵循“春养肝、夏清心、秋润肺、冬补肾”的原则,主要调整方向包括春季增甘减酸、夏季清热解暑、秋季滋阴防燥、冬季温补驱寒。
春季肝气旺盛,过量酸味食物易加重肝火。宜增加甘味食材如红枣、山药、蜂蜜等健脾养胃,减少柠檬、山楂等酸性食物摄入。此时可多食芽菜类如香椿芽、豆芽和绿叶蔬菜,帮助疏泄肝气。
暑热易耗气伤津,需选择清热生津的苦瓜、冬瓜、黄瓜等瓜类,搭配绿豆、莲子等清心火食材。适当食用西瓜、杨梅等应季水果补充水分,避免过量冷饮损伤脾胃阳气。
秋燥易伤肺阴,宜多食银耳、百合、梨子等白色食物润肺生津。坚果类如核桃、杏仁可润肠通便,搭配山药、莲藕等根茎类食材增强脾胃功能,减少辛辣烧烤等燥热食物。
冬季阳气内敛,可适量增加羊肉、牛肉等温性肉类,配合生姜、肉桂等辛香料促进血液循环。黑色食物如黑豆、黑芝麻能补肾益气,根茎类蔬菜提供充足热量抵御寒冷。
季节交替时需注重饮食过渡,如夏秋之交减少寒凉食物逐步增加润燥食材,冬春之际递减温补增加疏肝食材。根据体质差异灵活调整,湿热体质者需控制温补量,虚寒体质避免过量清热。
四季饮食需顺应自然变化,春季建议晨起饮用蜂蜜水助阳气生发,夏季午后可食用薏仁绿豆汤祛湿,秋季常备雪梨川贝羹缓解干咳,冬季睡前饮用桂圆红枣茶暖身。同时结合适度运动,如春季踏青、夏季游泳、秋季登山、冬季慢跑,通过饮食与运动的协同调节,帮助身体适应气候更迭。特殊体质或慢性病患者应咨询中医师制定个性化方案,孕妇、儿童及老年人需注意季节交替时的营养搭配调整。
朱陵群
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