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不调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营养补充、中药调理、心理干预和医疗检查等方式改善,常见原因包括内分泌紊乱、营养不良、精神压力、妇科疾病和药物影响。
保持规律作息对月经周期调节至关重要。长期熬夜会干扰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建议每晚11点前入睡。适度运动如瑜伽、快走等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可促进盆腔血液循环。避免过度节食或暴饮暴食,体重波动超过10%易导致激素分泌异常。
缺铁性贫血是月经量异常的常见诱因,可适量增加红肉、动物肝脏、菠菜等富铁食物。维生素B族有助于缓解经前紧张,全谷物和坚果是良好来源。经期前后减少生冷刺激食物摄入,适当饮用姜茶、红糖水等温性饮品。
中医认为月经不调多与气血失调有关,可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当归、川芎、白芍等组成的四物汤加减。肾虚型可配合菟丝子、枸杞子;肝郁气滞型可加柴胡、香附。需根据体质辨证用药,避免自行长期服用。
长期焦虑抑郁会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影响月经,正念冥想、呼吸训练等减压方法每日练习15分钟。严重情绪问题建议寻求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对经前期情绪障碍效果显著。建立规律社交活动也有助于情绪调节。
持续3个月以上月经紊乱需进行妇科超声和性激素六项检测。多囊卵巢综合征表现为睾酮升高、B超见多个卵泡;甲状腺功能异常常伴TSH值异常。根据检查结果可能需使用短效避孕药调节周期,或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建立月经周期记录表,连续3个月观察出血量、持续时间和伴随症状。经期避免剧烈运动和盆浴,选择透气棉质卫生用品。冬季注意腰腹部保暖,夏季空调环境不宜久待。若出现非经期出血、严重痛经或周期短于21天/长于35天,应及时到妇科就诊排查器质性疾病。日常可练习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功能,每周3次温水坐浴有助于盆腔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