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糜烂现已更名为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属于正常生理现象而非疾病。主要与激素水平波动、宫颈生理结构变化、慢性炎症刺激、医源性操作损伤、先天发育异常等因素有关。
雌激素分泌旺盛时期如青春期、妊娠期易导致宫颈管内柱状上皮外移,呈现红色颗粒样外观。这种情况会随激素水平下降自行缓解,无需特殊治疗。
宫颈阴道部的鳞状上皮与宫颈管的柱状上皮交界区鳞柱交界会随年龄、生育等发生位移。外翻的柱状上皮在妇科检查中呈现糜烂样改变,实为正常组织学特征。
慢性宫颈炎可能引发真性糜烂,需通过宫颈TCT和HPV筛查鉴别。若合并感染可出现分泌物增多、接触性出血等症状,此时需针对病原体进行抗炎治疗。
人工流产、宫颈手术等操作可能造成宫颈黏膜损伤,短期内呈现糜烂样表现。通常术后3-6个月会逐渐修复,期间需避免性生活刺激。
少数女性因宫颈发育异常导致柱状上皮覆盖范围较大,这种生理性异位一般不会影响生育功能。若伴随反复感染或出血,可考虑物理治疗。
日常应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使用刺激性洗液冲洗阴道。同房时正确使用避孕套能降低感染风险,建议每年进行妇科检查。出现异常出血、脓性分泌物或下腹坠痛时需及时就医,排除宫颈病变可能。均衡饮食中可增加维生素C和锌的摄入,有助于增强黏膜修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