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脂肪堆积属于常见生理现象,主要与基础代谢调整、饮食结构变化、运动量减少、日照时间缩短、激素水平波动等因素有关。
人体在低温环境下会通过降低基础代谢率减少热量消耗,这种适应性反应源于进化过程中的能量保存机制。当环境温度低于16℃时,棕色脂肪组织活性增强,但白色脂肪分解效率下降,导致更多热量以脂肪形式储存。
寒冷天气促使高热量食物摄入增加,火锅、炖菜等高脂高碳水的冬季传统饮食占比上升。同时维生素D合成减少可能刺激食欲中枢,研究发现冬季日均热量摄入比夏季高出约200-300大卡。
低温环境使户外活动时间缩短,室内久坐时间延长。人体核心温度每下降1℃,肌肉收缩效率降低2-5%,运动意愿明显减弱。数据显示冬季运动时长平均减少35%,热量消耗持续走低。
阳光照射不足影响褪黑素和血清素分泌节律,昼夜节律紊乱可能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北欧研究表明,每日光照少于4小时的人群冬季体重增长风险增加1.8倍。
皮质醇分泌量冬季升高15-20%,这种压力激素会促进内脏脂肪囤积。同时瘦素抵抗现象加剧,饱腹感信号传递延迟,容易形成过量进食的恶性循环。
建议通过室内有氧运动维持基础代谢率,选择温热性低GI食物替代高脂饮食,每天保证30分钟日光浴调节生物钟。可适当增加深海鱼类摄入补充ω-3脂肪酸,改善脂肪代谢效率。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皮质醇持续升高,使用室内健身器械弥补户外运动不足。冬季体重管理需要综合调整饮食、运动、作息等多方面因素,单月体重增幅控制在0.5-1公斤内属于正常生理波动范围。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
曹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