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量过少可能由内分泌失调、子宫内膜损伤、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贫血等原因引起。月经量减少通常表现为每次经期出血量少于20毫升,或经期持续时间短于2天。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紊乱会导致雌激素分泌不足,影响子宫内膜正常增生。常见诱因包括长期精神压力大、过度节食减肥、作息不规律等。可通过激素六项检查确诊,医生可能建议使用戊酸雌二醇等药物调节周期。
多次人工流产、宫腔手术或严重宫腔感染可能造成子宫内膜基底层受损,导致内膜变薄、脱落减少。这类情况往往伴随月经周期紊乱,宫腔镜检查可明确诊断。治疗需根据损伤程度选择雌激素疗法或宫腔粘连分离术。
这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会导致排卵障碍,表现为月经稀发、经量减少,常伴有痤疮、多毛等症状。超声检查可见卵巢多囊样改变,治疗需结合二甲双胍等胰岛素增敏剂和炔雌醇环丙孕酮等调经药物。
甲状腺激素直接影响月经周期,甲亢或甲减都可能导致月经过少。甲亢患者常见心悸、消瘦,甲减患者易疲劳怕冷。通过检测促甲状腺激素可确诊,治疗需针对原发病使用甲巯咪唑或左甲状腺素钠。
长期缺铁或叶酸缺乏会影响造血功能,导致子宫内膜供血不足。患者多伴有面色苍白、乏力等症状,血常规检查显示血红蛋白降低。需补充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等铁剂,同时增加红肉、动物肝脏等富含铁元素食物的摄入。
建议月经量持续偏少的女性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节食,适当进行瑜伽、快走等舒缓运动。日常饮食可多食用黑芝麻、红枣、枸杞等滋补食材,经期注意腹部保暖。若调整生活方式后仍无改善,或出现闭经、严重腹痛等症状,应及时到妇科就诊排查器质性疾病。定期妇科检查和超声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潜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