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常见疾病包括肠易激综合征、克罗恩病、肠梗阻、小肠炎和小肠肿瘤等。这些疾病可能由感染、炎症、遗传或生活习惯等因素引起,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各有差异。
肠易激综合征属于功能性肠道疾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和排便习惯改变。发病与肠道敏感度增高、脑肠轴调节异常有关,精神压力或饮食刺激可能诱发症状。治疗以调整饮食结构和缓解压力为主,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解痉药物或益生菌调节肠道功能。
克罗恩病是慢性炎症性肠病,可累及小肠全层。典型症状包括腹泻、腹痛、体重下降,可能伴随肛周病变。发病与免疫异常、遗传因素相关,吸烟会加重病情。治疗需长期使用抗炎药物,严重时需生物制剂或手术切除病变肠段。
肠梗阻分为机械性和麻痹性两类,常见于术后粘连、疝气或肿瘤压迫。表现为剧烈腹痛、呕吐和停止排气排便。急性完全性梗阻需紧急手术解除梗阻,不完全梗阻可尝试胃肠减压配合静脉营养支持,同时需处理原发疾病。
小肠炎多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如沙门氏菌、轮状病毒等。典型症状为水样腹泻、脐周绞痛和低热,严重者可出现脱水。治疗以补液和电解质平衡为主,细菌性感染需针对性使用抗生素,病毒性感染通常具有自限性。
小肠肿瘤相对少见,包括良性的腺瘤和恶性的腺癌、淋巴瘤等。早期可能无症状,进展后可出现腹痛、消化道出血或肠套叠。诊断依赖胶囊内镜或增强CT,治疗方案根据病理类型选择手术切除、化疗或靶向治疗。
保持规律饮食、避免过度辛辣刺激食物有助于维护小肠健康。建议每日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适量补充益生菌食品如酸奶。出现持续腹痛、血便或不明原因体重下降时需及时就医,40岁以上人群可考虑定期胃肠镜检查。日常注意饮食卫生,生熟食物分开处理,避免进食未彻底加热的肉类和海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