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虚寒是指人体阳气不足、阴寒内盛的一种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畏寒怕冷、手足不温、易疲劳等症状。体质虚寒的形成主要有先天禀赋不足、长期饮食生冷、过度劳累、久病耗损、年老体衰五个原因。
部分人群因父母体质偏寒或孕期调养不当,导致先天阳气虚弱。这类人群自幼表现为手脚冰凉、抵抗力差,女性多见痛经、月经推迟。日常需注意保暖,可适当食用羊肉、桂圆等温补食材,避免长期暴露在寒冷环境中。
长期过量摄入冰淇淋、冷饮、生鱼片等寒性食物会损伤脾胃阳气。寒邪积聚体内可出现腹泻、腹胀、食欲不振等消化系统症状。建议减少生冷食物摄入,烹调时加入生姜、胡椒等温性调料,饭后饮用红糖姜茶帮助驱寒暖胃。
长期熬夜、超负荷工作会过度消耗人体阳气。这类人群常见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腰膝酸软,男性可能伴随性功能减退。需要调整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工作间隙可进行八段锦、太极拳等温和运动以培补元气。
甲状腺功能减退、慢性胃炎等疾病可能导致代谢率降低、产热不足。患者通常伴有基础体温偏低、心率缓慢等症状,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同时配合艾灸关元、足三里等穴位改善虚寒体质。
中老年人肾阳逐渐衰微,常见夜尿频多、关节冷痛、毛发枯槁等衰老性虚寒表现。建议冬季佩戴护腰护膝,日常可少量多次饮用枸杞红枣茶,睡前用艾叶泡脚促进血液循环。
体质虚寒者需建立长期调理意识,冬季尤其要做好颈背部、腰腹部保暖。饮食上多选择牛肉、韭菜、核桃等温性食物,避免空腹食用寒凉水果。适当进行快走、瑜伽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提升阳气,但应避免大汗淋漓。女性月经期可使用暖水袋热敷小腹,男性避免冷水浴。若出现持续畏寒伴体重骤减、水肿等异常症状,需及时排查甲状腺、肾上腺等内分泌系统疾病。日常可定期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在医师指导下选用右归丸、金匮肾气丸等温补类中药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