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阴道口两侧出现赘生物多由分娩损伤导致,常见原因包括会阴侧切瘢痕增生、阴道壁膨出、盆底肌松弛等。可通过盆底肌锻炼、物理治疗、手术修复等方式改善,具体需结合赘生物性质与症状程度判断。
顺产会阴侧切或撕裂后,伤口愈合过程中可能形成增生性瘢痕组织。表现为局部硬结或赘生物,伴随紧绷感或性交不适。轻度可通过瘢痕软化按摩产后6周后改善,顽固性瘢痕需注射糖皮质激素或手术修整。
分娩导致盆底支持结构松弛,阴道前壁或后壁向阴道口膨出形成柔软肿物,咳嗽或久站时明显。轻度膨出可通过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中重度需使用子宫托或行阴道壁修补术,常伴随尿失禁症状。
激素变化刺激阴道口黏膜增生,形成对称分布的鱼子状或绒毛状小突起,属良性病变。通常无需治疗,产后激素恢复后可自行消退。需与尖锐湿疣鉴别,后者呈菜花状且增长迅速。
妊娠期盆腔静脉压力增高可能导致外阴静脉曲张,分娩后遗留紫蓝色柔软包块。抬高臀部休息可缓解,症状严重者需硬化剂注射或静脉结扎术,可能伴随坠胀感或出血风险。
会阴缝合线头未被完全吸收时,可能引发局部肉芽组织增生形成红色小肿物。需医生检查确认线结位置后拆除,避免自行拉扯,可能伴随反复感染或渗出液。
产后半年内建议坚持每天做凯格尔运动收缩肛门动作,每组10-15次,每日3组;避免提重物及长期站立;穿着纯棉内裤减少摩擦。若赘生物持续增大、出血、溃烂或影响排尿,需及时妇科检查排除肿瘤。哺乳期治疗需告知医生用药禁忌,多数修复手术建议在断乳后进行。日常可温水坐浴促进血液循环,但避免使用刺激性洗剂。
曹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