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可能由原发性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子宫腺肌症、激素水平失衡等原因引起。
原发性痛经指无器质性病变的周期性疼痛,多见于青春期女性。前列腺素分泌过多会导致子宫平滑肌强烈收缩,引发下腹坠胀或绞痛。这类痛经通常在月经初潮后1-2年内出现,可能伴随头痛、恶心等全身症状。保持腹部保暖、适量运动有助于缓解症状。
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子宫腔外,经期时异位内膜也会出血刺激周围组织。常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疼痛可放射至腰骶部或大腿内侧。部分患者伴有性交痛或不孕,超声检查可见巧克力囊肿等典型表现。确诊需通过腹腔镜检查。
生殖道感染引起的盆腔炎症会导致经期盆腔充血加重。疼痛多为持续性钝痛,伴随白带增多、异味等感染症状。慢性盆腔炎可能造成输卵管粘连,增加宫外孕风险。急性发作期需足疗程抗生素治疗,避免转为慢性炎症。
子宫内膜腺体侵入子宫肌层形成病灶,导致子宫均匀性增大。典型症状为逐渐加重的痛经和经量增多,妇科检查可触及质硬子宫。磁共振成像能清晰显示肌层内出血灶,轻症可采用药物控制,重症需考虑子宫切除术。
经期前列腺素F2α过量分泌会增强子宫收缩强度。雌激素优势状态可能加重血管痉挛,孕酮不足则影响内膜正常脱落。这类内分泌紊乱常见于压力过大、作息紊乱的女性,表现为经前乳房胀痛、情绪波动等黄体功能不足症状。
建议痛经女性经期避免生冷饮食,适量饮用姜茶、红糖水等温补饮品。每天用热水袋热敷下腹15-20分钟,选择瑜伽、慢跑等温和运动促进血液循环。记录月经周期和症状变化,若疼痛持续加重或出现非经期出血,需及时进行妇科超声和激素六项检查。长期痛经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短效避孕药或中药调理,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建议每半年复查CA125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