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生病期间适量饮水有助于缓解症状并促进康复,但需根据具体疾病类型调整饮水量和方式。饮水需求主要与发热脱水、呼吸道感染、消化道症状、排尿异常及药物代谢等因素相关。
体温每升高1℃水分流失增加约10%,发热儿童建议每小时补充50-100毫升温水。观察口唇干燥、尿量减少等脱水征兆,可配合口服补液盐调节电解质。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加重心脏负担。
咽喉肿痛或咳嗽时宜少量多次饮用40℃以下蜂蜜水、梨汁等润滑黏膜。鼻塞患儿用吸管饮水可减少呛咳风险。肺炎患儿需严格控制单次饮水量,防止诱发呼吸困难。
呕吐腹泻期间应采用5-10毫升/次的频率喂水,优先选择补液盐溶液。肠套叠等急腹症需禁食禁水。轮状病毒感染恢复期可尝试米汤、苹果汁等低渗液体。
尿路感染患儿每日饮水量应达1000-1500毫升促进细菌排出。急性肾炎则需限制水分摄入,保持24小时尿量在500-800毫升范围。观察尿液颜色变化可辅助判断补水是否充足。
服用退烧药后需增加200-300毫升温水促进药物吸收。抗生素治疗期间多饮水可降低结晶尿风险。但止咳糖浆用药后30分钟内应避免饮水以保证药效。
儿童生病期间建议准备专用水杯标记饮水量,6个月以下婴儿继续母乳喂养即可。可制作黄瓜片、苹果块等含水量高的食物辅助补水。注意观察眼窝凹陷、皮肤弹性等脱水体征,出现嗜睡或尿量骤减需立即就医。不同疾病状态下每日饮水量差异较大,普通感冒建议每日800-1200毫升,腹泻恢复期可增至1500毫升,具体需遵医嘱调整。避免强行灌水导致呛咳或水中毒,1岁内婴儿尤其要注意控制单次饮水量在30毫升以内。
曹剑
副主任医师